【学习强国】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扎根乡村,探索“党建+”乡村服务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出新出彩

发布者:网站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9-25浏览次数:744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高校力量”要真正发挥乡村振兴的作用,就要扎扎实实地到乡村中去实践。2018年底,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鼓励高校成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
  2019年8月2日,广州市从化区政府与华南农业大学签订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遵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着力创新农村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基地,为乡村治理体系创新探路,强力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实践出新出彩。
“党建+乡村治理”
田间地头找路子,“1234”出新裁
  在广州市从化区民政局(以下简称从化区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党建+”发挥着重要作用。2020年1月,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公共管理学院)与从化区民政局在鳌头镇帝田村共同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并为首个共建项目——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帝田村社会工作服务站揭牌。公共管理学院与从化区民政局以从化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为驱动力,着力创新农村社工站试点,共建从化区江埔街凤二村社工服务站和鳌头镇帝田村社工服务站,分别派遣4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驻扎在每个站点,在村里吃住。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主抓,选派社会工作系党支部书记担任专业督导,社工专业党员教师担任顾问,突出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党建和社工专业双双下沉基层,以“半年见成效,一年成模式”为目标,大力发挥社会工作系的驻点优势和枢纽作用,积极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推动基层社区治理创新。

探索构建的 “1234”乡村社会服务模式(来源: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经过半年的实践,目前已经总结出“1234”乡村社会服务模式,该模式是高校专家依据专业社工扎根乡村实践总结出来的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服务发展路径,即“一站两堂三平台四基地”。“一站”即乡村社工站,以乡村社工站(党建工作站)为枢纽,充分发挥“社工下乡”的专业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专业力量支持。“两堂”即幸福食堂和乡村学堂,幸福食堂是乡村社工站的自建食堂,采取政府补贴、村民共建和慈善助力的模式,让乡村困难群众不再忧愁“午晚两餐”。乡村学堂则以形式多元的活动丰富村中老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村民在学习交流中不断提升自我;“三平台”即爱心地图、如愿行动和社区基金,驻村社工充分利用从化区民政局的爱心地图和如愿行动平台,以“互联网+慈善+社工+志愿服务+N”的资源链接模式,精准定位乡村每一位困难群众的家庭住址、服务需求等情况,以“助人自助”为目标打造乡村社区自助互助网络。社区基金则是驻村社工通过面向社区、企业、村民等群体广泛筹集社区发展资金,推动社区基金与社区需求无缝衔接。“四基地”即村民议事基地、志愿服务基地、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城乡融合实践基地。驻村社工聚焦村民内生力量,积极开展和推广“乜都倾”村民议事协商模式,动员村民参与到乡村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孵化乡村自治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引领城乡融合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创建乡村自治的活力品牌项目,为新时代乡村治理和专业服务提供实践模式,打通专业服务下沉到乡村的“最后一米”。

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戴育滨和广州市从化区凤二村商讨社工站党建工作(来源: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党建+幸福食堂”
村居配餐解忧愁,“12345”暖人心
  8月21日,广州市从化区首个乡村幸福食堂在凤二村正式揭牌运营,公共管理学院“党建+幸福食堂”开始运作。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视政治引领,组织开展学习,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积极发挥社工党员、研究生、教师党员的引领作用。老人的冷暖安危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把老人照顾好了,社工站党员的威信就高了,组织力、号召力、凝聚力就更强了。
  指导建设食堂档案,精准民生需求。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强调从弄清老人对幸福食堂的需求着手,教师党员指导站点党员、研究生党员认真做好访谈提纲,精心准备调研内容,掌握说得了话、进得去门、交得了心的工作方法,弄清楚了老人就餐的习惯、时间、禁忌和需求;指导延伸拓展幸福食堂功能,在保障基本用餐需求的基础上,拓展文化活动、娱乐、室外活动及其他娱乐功能,把幸福食堂打造成老年活动中心、议事中心、休闲中心。
  “党建+幸福食堂”,形成了暖人心的“12345”模式。“12345”是党建引领的农村养老服务时代路径。即:一是建设运营好一个凤二村“幸福食堂”。二是建立“幸福食堂+美丽超市”“幸福食堂+社区基金”两个平台,实现政府补贴、村民共建、慈善助力的发展模式。三是凝聚“幸福食堂+邻里互助”“幸福食堂+德孝乡贤” “幸福食堂+巾帼建功”三支力量,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实现多元主体共同助力幸福食堂运营。四是建立经费保障、安全保障、协同共建、褒扬激励四大机制,以机制促发展,实现幸福食堂可持续运营。五是开展“幸福食堂+党建服务”“幸福食堂+社工服务”“幸福食堂+健康管理”“幸福食堂+乡村学堂”“幸福食堂+村庄节庆”五项服务,坚持在党建引领下,以幸福食堂为阵地,促进乡村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融合,实现村民从满足“午晚两餐”的温饱到精神文明需求的富足!
  “党建+幸福食堂”是华南农业大学文科学院积极探索党建在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有效解决高龄、空巢及用餐困难,努力构建“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工作体系的新探索,标志着公共管理学院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体系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广州市从化区副区长谢青梅参加幸福食堂启动仪式(来源: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党建+人才智库”
校村共建产学研,城乡融合谋振兴
  为充分发挥高校共建的优势力量,公共管理学院与从化区民政局共建产学研实践基地,共同推动慈善力量、社工力量、志愿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与发展。广州市从化区首批村级社工服务站——凤二村社工站和帝田村社工站,除了专职乡村社工以外,还专门聘请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农村的专家教授组建“从化乡村治理人才智库”,专门指导开展乡村社会服务项目。“党建+人才智库”的模式,旨在以“强强项、补短板、提思路”为参与乡村振兴方向,每一个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一个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始终坚持“六个一”的专业下乡模式,即围绕一个社工服务站、走遍一个村落、写好一本故事、做好一批服务、健全一套服务手册、提炼一项服务模式。

公共管理学院和从化区民政局签订合作协议(来源: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党建+人才智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和专业社工密切配合,先后共同完成了各自站点的社区报、夏令营活动策划以及在乡村治理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乡村善治之路探索新路子、创造新模式、提炼新亮点。从7月1日至8月21日,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在短短不到2个月的实践时间里,协助专职社工开展了儿童和长者服务活动32场,开展专业服务村民群众3000余人次,撰写服务宣传推文28篇,吸引村民围观阅读超过5000人次。

给社工站上党课:《幸福食堂要发挥好党员的作用》(来源: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