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应对社会工作专业性的质疑 ——2017级MSW第五组第二次学术沙龙精彩回顾

发布者:华南农业大学发布时间:2020-09-28浏览次数:261

近日,2017级MSW第五组第二次学术沙龙在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沙龙主题为“如何回应对社会工作专业性的质疑”,由张兴杰教授主持,广州市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运营的东漖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主任吴杰臻作为嘉宾应邀出席并作重点发言。


在张兴杰教授的引导下,同学们各自就“如何回应对社会工作专业性的质疑”这一主题进行了多角度的讨论分析,提出了多方面的应对建议。结合与会同学的观点,归纳如下:


一、关于社会工作专业性的质疑主要来自:服务购买方(政府主体)、学术界、社会工作教育界的反思、一线社工实务操作时的自我质疑。


同学们提出,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仍存在欠缺系统发展的问题;政府角色的代入性问题暂时难以得到解决,部分一线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模糊性导致角色澄清难以顺利进行;难以评估隐形的服务成效会使得社会工作者存在挫折感;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需要更为精准与更为广泛的专业宣传。


二、同学们就回应社会工作专业性的质疑提出了应对的建议。


首先,建立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行业标准,落实行为规范设置。社会工作者应积极进行行动反思、行动研究,促进专业自律性,在实务工作上体现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性。面对服务购买方的质疑,应争取建立平等对话的机会;提出社会工作服务成效的可视化,通过成效体现社会工作专业的不可替代性。在社会工作教育过程中首先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应首先培养专业的自我认知,强化职业认同感。

 

同学们发表观点



在同学们激烈的思维碰撞之后,实务经验非常丰富的吴杰臻主任也就如何回应对社会工作专业性的质疑发表了精彩的看法。

 

吴杰臻主任进行分享


吴主任认为“如何回应社工专业性的质疑”本质上需要回答五个问题专业的定义是什么?谁在质疑?质疑什么?为什么质疑?如何回应质疑?

专业的定义,社会工作的专业性需体现在社会工作专业具有的特殊的、专有的、不可替代性。谁在质疑?总结来说,提出质疑有六个主体:政府、评估方、学者、服务使用者、行业内、自我。

应对政府的质疑,需要从分别政策背景和社会背景上去理解政府发展社工和推行政府购买服务背后的动机和逻辑,满足政府购买该服务的根本需求,做好购买方“没法做、不会做、做不好”的事情。

应对评估方质疑,一方面提升理论和实务对话的能力,强化服务的适切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善用成效监测评估工具和成效展示平台,体现专业服务的可视化,实证为基,成效为本。应对学者质疑,强化社会工作专业自身理论体系的建设,理清专业边界,“整合型理论”可作为探索的方向。

应对服务使用者,不断修炼技巧,用心输出服务,切实满足需求。

应对行业内质疑,从上层设计方面进一步强化行业自身组织管理、职位薪酬、财务监控、评估监督等多方面机制的建设,促使有信念有能力的专业人才坚守和回流,用“良币驱逐劣币”。

应对自我质疑,一方面在高校社工专业教育上以信念使命和专业认同的建构为主,例如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关注、对社会痛点热点现象的反思;另一方面,应继续倡议推动与专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的建设,强化社工的权益和专业地位。


吴主任还指出了社会工作者存在的部分认知误区其一是“个案是最能体现社工专业性的手法”,其认为不同的工作方法只是达成服务目标所采取的不同路径,不同工作方法之间的专业性并没有高低之分。关于专业性的误区之二“用专业词汇与购买方和服务使用者沟通以彰显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性体现在目标群体、价值观、知识体系、手法技巧、服务成效五个方面。社工在服务过程中,应该把专业词汇转化成购买方或服务使用者能够容易吸收和理解的话语体系,而不是在具体服务中通过各种艰涩生僻的专业词汇或学术用语为自己的“专业性”背书。


吴杰臻主任的分享得到了同学们的强烈认同,获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会议的最后,张兴杰教授为同学们进行了深刻的总结,扩宽了同学们的视野,对社会工作专业性的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大家均感到获益匪浅。

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