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硕士”专业硕士学位点2020年度报告
一、总体情况
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点于2014年申报设立,已招收6届学生。学位点秉持“办示范专业,育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办学目标,截止2020年底,共招生323人,累计毕业168人,其中全日制138人,初次就业率97.83%,非全日制30人,初次就业率100%。毕业学生从事相关专业管理和评估研究者占41.1%,任职机关事业单位者占37.8%。
本学位点专业传统优势和影响力显著,获批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创新实验区专业、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并且获批“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本学位点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党员设岗定责工程,建成省级优秀基层党支部 1个,校级“双带头人工作室”1个。建立“党委、师生党支部、导师队伍、辅导员队伍、科研团队、教学团队”六位一体研究生思政团队,营造全方位、多层次育人长效机制。以“名辅导员工作室”为依托,选强配优专兼职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提升研究生思政教育成效。坚持书记院长给新生上第一思政课,开展院级“竹铭计划”、“模范引领计划”活动,打造“青春社区行”实践育人省级精品项目,开展“经典读书分享会”、“名师有约”等学术活动,抓实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成效。
三、研究生教育相关制度及其执行情况
1.培养方案。一是设置“模块化课程”,包括“社区发展与社会工作”、“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两大模块课程10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二是创新“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与校外单位共同研发培养方案,实行“三段实习、双督机制”专业实践整体设计。
2.导师制。一是坚持“双导师”+“双师型”制,31位校内导师全有讲师及以上职称,持社工及相关资格证,担任机构督导、培训、顾问等职务;75位校外导师中95%持中级社工师证;培养已毕业155名和在校169名学生理论实务“双过硬”。二是积极探索导师团队制,形成老中青、高级与中级、社工及相关专业、理论和实务合理配置的五个导师组,每组举行每年举行4次学术沙龙。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本学位点构建“一个基础,两大模块,三段实践,三大支撑”为特色的专业学位课程体系。
1.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构建课程与教辅体系,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的管理型人才。
2.以应用能力为中心创新“两大模块,三段实践”教学模式,培养行业所需的专业型人才。开设“社区发展与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两大模块10门课程,将800学时实践教学在实践方式、内容上含同步、集中、专项实习三阶段,并有校内外双导师督导。
3.以教学质量为导向夯实“三大支撑”。①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支撑,出版《社会工作导论》等教材19部,建成实践基地30家。②教学管理支撑,建立学业提醒制度,实行集体开题和答辩,以及预答辩、相似性监测、双盲评审,保障论文规范和质量。③资源平台支撑,建设研究生专用自修室和学术交流室,制定《研究生学术活动管理及资助办法》,提供充分资源保障。
五、研究生教育质量与评估分析
1.形成“研发型实践”模式。校内导师要求学生“带研究领域选实习基地,带研究主题选实习专项”。双导师督导学生开展实践的同时,学生不断形成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完成学位论文。如,19级全日制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依托实习实践的占比达91%。
2.突出专业与职业衔接。以实践基地为纽带,促进行业参与MSW培养,助推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人才评价标准有机衔接。如,MSW学生毕业后从事社工及相关职业比例达69.44%。
六、改进措施
1.建立引导和加强研究生阅读名著、撰写论文、学术研讨、实务分享方面的机制,强化研究生事务能力和科研能力。
2.聚焦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治理、湾区协同合作发展等领域高层次社工专门人才需求,完善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双导师制作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