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下午,结合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我院召开教职工大会,专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精神。院领导班子结合学院发展谈学习体会,教授代表结合学科、专业建设谈学习体会,各系主任组织专业老师深入研讨。
学思想、强党性,凝心铸魂促建设
蔡茂华书记领学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内容。他提到,党中央高度关注青年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民族复兴的时间坐标上阐释青年一代之于国家和民族的意义,每逢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都会对广大青年提出谆谆嘱托和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近日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整封回信真挚恳切,寄托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深切期待,在青年群体中引起广泛回响,令青年师生倍感骄傲和自豪。
图1:蔡茂华书记领学回信精神
唐斌副院长向大家介绍了科技小院的发展历史以及它的建设意义:一是培养一线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二是解决具体的农村问题,三是贴近大地,贴近农村,贴近农民。他介绍了华农在科技小院建设中做出的贡献,并提出文科能不能在科技小院的建设中也做出一点自己的贡献,当前学院的学科建设在学校的十四五规划中被归为乡村振兴的学科范畴,倡议各位老师可以根据所擅长或正在进行的项目,包括乡村振兴规划、产业关键技术、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文化建设,乡村基层结构与社会治理等,搭建团队,整合资源,共同为学院的学科发展,为科技小院的建设作出努力。
图2:唐斌副院长分享心得体会
重实践、建新功,为民造福促发展
卓彩琴教授和贾海薇教授结合他们在从化和增城的实践工作分享心得体会。
卓彩琴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公管学院跟从化区民政局合作共建的三个村级社工站,助力从化乡村振兴实践。在这个过程中,社工系进行教书育人、行动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模式探索。从化社工站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学生爱农兴农的社会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务实精神。通过让学生参与到从化社工站的实践之中,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为国家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乡村出力量。从化社工站的建设成效显著,首先是社区治理体系得到了优化,由单一治理走向了五社联动。在这个过程中,向学生传达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大有可为的理念,通过这样的一个案例教学,学生能够拥有爱农兴农的情怀。华农的社工学子要有拥有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还有要把热情、理想、才华、能力书写在祖国的美丽乡村田野上。
图3:卓彩琴教授分享心得体会
贾海薇教授的分享题目是《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制治嵌入智志注入”的双轨对接——以新时代基层党建为引领的三星村+邓山村实践研究》,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两个村进行实践研究的背景,提出“现在正处于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一个战略衔接期,正需要大家立足实践,扎根土地,思考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如何完美的对接起来,怎么样去总结之前的经验,寻到新的工作的路径,以及整个信息时代这样的一个到来,怎么样去推动乡村振兴的深度发展?”其次,介绍了团队在三星村和邓山村的实践做法,围绕两个村的实际情况,为村量身定做发展规划,找出发展痛点,创新工作做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此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深度参与到乡村建设之中,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生的社团活动和乡村文旅建设的需求相对接,让学生真正参与,为村民干实事。通过大家的努力,三星村和邓山村焕然一新,基层党建的水平得到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乡村的变化很大,要脚踏实地,要有足够的信心为乡村做一点事。
图4:贾海薇教授分享心得体会
蔡茂华书记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充分肯定了他们走进中国乡土深处“自找苦吃”的精神,并鼓励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希望在座老师们也有这股精气神,为自身成长、为人民幸福、为强国建设、为民族复兴而“自找苦吃”。在乡村振兴当中,要思考怎么样带学生,怎么样搞科学研究,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培育学农爱农精神,为乡村振兴做好服务。
本次专题学习,是我院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内容之一,广大教职工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取得实际成效。
图文/侯梓雯 张昕 周毅
初审:余祥
复审:王希
终审:蔡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