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2023年全国大学生测绘学科创新创业智能大赛(国赛)在线上举行。经过激烈角逐,学院教师望晓东作为指导老师,刘嘉甜、郭梓欣、陈泽兴、李慧玲、吴日升、何心仪六位同学在此项教育部学科竞赛目录活动中荣获特等奖四项、一等奖两项、优秀指导老师一项,实现学科竞赛新的突破。
本次大赛由中国测绘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中南大学承办、南方测绘集团协办、湖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的支持。据悉,该项赛事已被教育部列入《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类竞赛目录》,是全国大学生展示测绘科技创新的最高级别赛事,大赛三个赛项中测绘技能竞赛又包含虚拟仿真数字测图比赛、测绘程序设计比赛、无人机航测虚拟仿真比赛、机载激光雷达虚拟仿真比赛等4项子赛事,分别分为专业组和非专业组两个赛道。比赛共计有来自全国的300余所高校的5500余名学生参赛,总体参赛学校和参赛学生人数创下了历届大赛规模之最。
我校参赛队伍由资源环境学院测绘与地理信息系姚朝龙老师担任领队,由测绘与地理信息系于红波、陈俊林、刘惠明、刘建滨、钟晓兰等5位老师和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系望晓东老师担任指导老师,带领参赛选手进行了28天封闭训练。最终在全国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佳绩。
封闭训练,实现从零到一的飞跃
“作为非专业组参赛选手,我们必须从零开始学习掌握南方三维激光数据处理软件比赛版,一步一步熟练操作步骤,从外业数据采集、内业数据处理到项目报告编写,从观看视频教学和指导老师讲解到自己独立操作整个生产环节,再到提高操作速度和实验结果精度。”刘嘉甜同学讲述着自己从“小白”成长为“选手”的参赛历程。
在为期28天的封闭训练里,参赛选手们每天白天独立完成数次完整的实验流程,晚上对比研究实验数据,查漏补缺,不断减小误差,节省实验时间。最终在保证实验结果的精度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的基础上,成功把操作时间从四个小时缩短至两个小时内,成为了在国赛中创下佳绩的关键。
坚持不懈,享受不断进步的快乐
在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流程之后每天数次的实验操作显得无聊乏味了许多,但是要想在全国比赛中取得成绩绝不能是简单的重复操作。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参赛队员开始不断调整仪器参数、检查点布设方案,在四次赛前模拟赛中采用不同的参数设置和布设方案,从而最终确定最优的仪器参数和正确的检查点布设方案。
同时,参赛队员也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渠道测试提高精度方法如降低外业数据采集软件的清晰度、显示率缩减了无人机飞行时间是否会影响采集数据的精度等操作的有效性,精益求精,寻求方案的最优解。
“我们日复一日地进行着烂熟于心的练习步骤,看着组装无人机的速度逐渐加快,所求得的数据精度不断提高,所得的成果越来越好。慢慢地,我们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这也成为了我们枯燥练习中的不竭动力,我们享受着这个比赛”。
互帮互助,创造属于集体的优异成绩
老师们孜孜不倦的指导,选手间耐心细致的分享帮助,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和讨论,都是参赛同学优异表现的重要基础。
机载激光雷达虚拟仿真比赛不仅对实验精度有着严苛的要求,整个实验流程的操作时间也决定着最终比赛的得分。除了白天反复练习提高自己的熟练度,晚上作为结尾,选手们会一起复盘总结,分享各自的提高速度的小技巧,然后再根据个人习惯运用到实验操作流程中,取长补短。就这样日复一日,大家在刻苦练习和互助交流中不断成长精进。
吴日升回忆道,晚上复盘结束后,我们各自骑车从实验室回宿舍,听着校园里的欢声笑语,怀揣着今日收获的知识技巧,心中充实又快乐。这个7月是辛苦难忘又意义非凡的。
参赛学子认真钻研、刻苦训练,通过本次大赛不断强化培养学生基于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以及科技写作能力,为学科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本次大赛取得的优异成绩充分体现了学校及学院对于“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育人理念的贯彻落实,也将进一步促进全校各专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的积极性,不断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为社会输送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图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何姝萌
初审:周 毅
复审:王 希
终审:蔡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