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围绕耕地保护提出了多项战略部署,其中“分类有序做好耕地‘非粮化’整改”成为重要任务之一。针对这一部署,我院孔祥斌结合多年科研和实践经验,迅速撰写了题为《分类有序做好耕地“非粮化”整改》的专题文章,并于2月28日在《中国自然资源报》上刊发。文章从耕地保护支撑“端牢中国饭碗”、推动耕地保护实现多目标协同、从“大食物观”出发优化“非粮化”整改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论述,为中央政策的贯彻落实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中国自然资源报》是自然资源部主管、中国自然资源报社主办的全国性行业报纸。作为自然资源领域的重要舆论阵地,始终聚焦国家自然资源管理的重大战略问题,长期致力于传播国家自然资源管理的最新政策、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提供高水平交流平台。报纸刊发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自然资源管理领域发挥着重要的舆论引导和决策参考作用。
全文如下: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分类有序做好耕地“非粮化”整改,结合产业发展实际、作物生长周期等设置必要的过渡期。笔者认为,此举说明党中央充分肯定了耕地“非粮化”治理成效,同时审时度势对我国粮食安全可能存在的不利影响及时提出更加精细的“非粮化”治理政策。
耕地保护支撑“端牢中国饭碗”
最近几年,各地积极落实国家政策,结合区域实际开展了耕地恢复治理等一系列行动并取得显著成效,及时有效应对全球粮食危机,牢牢端稳了“中国饭碗”。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上升,导致全球粮食生产减少、贸易量降低,粮食安全风险增加。作为危机应对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连续4年有效推进“非粮化”整治,已控制住“非粮化”无序发展的势头,并对一些区域“非粮化”耕地进行复垦,对粮食增收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已连续10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在技术方面,我国创新了耕地精准化监测监管技术支撑体系,筑牢了耕地保护的科技“长城”。各地结合区域资源禀赋、耕地“非粮化”特征及科技力量,构建耕地保护监测系统。例如,广东结合自身优势,构建了耕地网络化监测系统,实现了耕地全天候动态监测;重庆市基于当地山地破碎、云雾多的地理特点,建立了无人机监测系统;广西凭借多源卫星遥感影像、无人机影像、视频影像等海量数据,发挥先进技术作用,构建了“天、空、地、人、网”的多层级耕地监测方式。
推动耕地保护实现多目标协同
笔者认为,分类有序做好耕地“非粮化”整改,目标是要推动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等多目标的协同。
“分类整改”重点要确定耕地“非粮化”整治的目标和标准。聚焦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需求,耕地“非粮化”整治要与当地作物生产需求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相适应,以区域标准耕作制度和主要大田作物类型,确定满足区域作物生产条件的耕地“非粮化”整治标准和工程内容,结合当地机械化耕作需求和经营规模,确定田块整治规模和田间基础设施配套标准。
“有序整改”即是要制定合理的整改方案和优先秩序,确保整改工作的平稳过渡。优先推进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耕地“非粮化”整治,采取工程措施等恢复耕地功能;对于山区分布零散、坡度较大等自然条件先天不足、整治适宜性较差的地块,不建议纳入“非粮化”整治范围;对于进行果粮间种、果粮轮作的地块,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建议暂不纳入“非粮化”整治范围;对劳动力析出严重、耕地撂荒严重的山区,在无法保障整治后耕地可稳定利用的前提下,建议在现阶段暂且不要纳入“非粮化”整治范围。
此外,耕地“非粮化”整改还要尊重农业生产实际、衔接产业发展。笔者建议对区域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生产布局进行摸底,根据区域优势、粮食特色、产业基础等情况,依据自然资源禀赋和各地农业生产特征,发挥比较优势并体现地域特色,特别是要注意尊重各地形成的特色产业发展的现实,确保增加农民收益。
从“大食物观”出发优化“非粮化”整改
分类有序推进耕地“非粮化”整改,笔者认为要从“大食物观”出发,从构建科学的耕地内涵、重构产能保护和构建治理分区等方面进一步优化。
一方面,针对区域耕地产能与产量保护目标关系,构建融合耕地保护供给端与食物需求融合的耕地内涵与认定标准。积极总结耕地恢复中的治理经验,从耕地保护产能与产量保护的战略定位和分区出发,构建适合区域气候和地貌条件的粮、果、菜的轮作制度。另一方面,依据粮食作物间作套作特点,从传统的“桑基鱼塘”食物生产体系中汲取智慧,构建满足产能保护与产量保护、近期和远期目标协同的耕地内涵和标准,实现国家耕地产能保护与区域农民增收目标的协同。
同时,推动耕地保护同步实现产能保护和保障发展的双重目标。从耕地资源保护治理逻辑来讲,耕地恢复治理行动既有紧迫性、应急性和时效性,也对于农民增收、区域致富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要从目前以耕地“产量保护”为核心的应急保护调整到“保耕地和保发展”同步协调的科学治理轨道上来,重构基于“藏粮于地”和“大食物观”理念下的“耕地产能保护”方略。
此外,要优化耕地“非粮化”治理分区,对现有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实施优化管理。针对我国丘陵山区耕地资源特别是南方资源的特点,构建“粮-鱼、粮-菜、粮-果”等多种形式耕地产能与产业发展协同区,实现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发展和区域农民增收目标的协同。
图文:陈文广
初审:侯建国
复审:贾海薇
终审:蔡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