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由比音勒芬·儿童青少年安心驿站与南村镇梅江小学联合实施的“校家社协同育人”第一阶段实践项目——“有氧青春”项目总结会在南村镇梅江小学举办。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番禺区慈善会、广州市阳光天使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高校专家,番禺区各中小学师生、家长代表等参加。
活动上,安心驿站心理咨询师回顾了“有氧青春”项目。该项目引导家长和学校协同参与,让学生从睡眠、饮食、情绪、体温等方面,关注自身的有氧力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家长在与孩子贴近生活的沟通中,可以更轻松亲密地互动,提升亲子沟通的质量,助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歌曲《有氧青春旋律》、小品《器官有话说》、快板《有氧青春健康说》……现场学生以轻松活泼的表演形式,演绎了孩子们如何将学习到的有氧青春课程知识点融汇贯通,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提升身心健康水平。
学生及家长代表现场分享了学习体验。一位同学表示,在学习有氧力课程后,更加明白了早睡早起、饮食均衡的重要性,今后将更注重睡眠和饮食,改掉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一位家长表示,课程教会她如何提升自己及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学会耐心倾听、支持孩子,帮助孩子疏导不良情绪。
华南农业大学社工系副主任、广州市阳光天使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曾永辉博士作为该课题组组长,就校家社协同育人第一阶段实践成果进行科学性数据分析。通过儿童青少年心理评估量表数据显示,在“有氧青春”项目的介入与干预下,学生们的情绪状态得到了显著改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他表示,取得这一初步成效的关键在于多方面因素的协同作用,其中包括学校环境的持续优化与团队氛围的积极营造、家长们的高度投入与坚定支持、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与实施的高效性,以及家校之间建立的顺畅沟通与紧密协作机制。
活动进行了颁奖仪式,对项目实施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颁发“有氧少年”“阳光少年”“活力少年”和“突出表现奖”,对热情投入本次项目的华农社工系大学生志愿者颁发“积极贡献奖”。
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会长、番禺区慈善会秘书长邓红兵表示,番禺区慈善会与比音勒芬慈善基金共同设立的比音勒芬·儿童青少年安心驿站,核心目标之一便是将心理健康服务导入社区与学校,实现服务常态化、生活化,使之成为可复制、易操作的模式,期望“校-家-社”协同育人模式持续优化,树立教育创新与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典范。
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秘书长段鹏飞对项目进行点评。他深入剖析了新时代家长与教师的角色定位及面临挑战,表示教育的基础始于家庭,家长作为孩子的首位导师,需不断自我提升与成长。他呼吁家长、学校及社会工作者携手共建,为孩子打造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支持网络,助力他们的健康成长。
梅江小学校长黎懿行表示,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本土实践探索,整合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资源,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加多元化和持续性的支持,相信通过校家社三方互为主体的协同合作,将培育出更多身心健康、态度积极、充满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在下阶段,将持续优化课程内容,探索创新干预路径,倡导家长深入参与孩子成长过程,不断提升其共育能力。同时,还将强化学校教师的心理知识储备与专业技能提升,致力于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校家社”三方互为主体、紧密协作的育人模式,为更多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初审:申佐佐
复审:王希
终审: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