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情况
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点于2014年申报设立,已招收9届学生。学位点秉持“办示范专业,育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办学目标,截止2023年底,共招生428人,其中全日制244人,初次就业率为98%,非全日制54人,初次就业率100%。
2023年,学位点继续聚焦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位点在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社会工作领域的领先地位。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本年度,学位点持续强化党建引领,成立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会,强化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推动研究生党建与学术活动深度融合。依托社会工作系教工党支部,推动“农村社会工作”专任教师党支部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顺利通过验收。开展“党建+乡村振兴”特色品牌活动,与从化区社会组织党委、社工行业党委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推动政校深度融合,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政治素养,推动校地协同育人。
三、研究生教育相关制度及其执行情况
1.培养方案优化。2023年,学位点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新增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相关课程,强化学生的实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深化“三段实习、双督机制”实践模式,2023年新增广州市明镜社工服务中心、增城区仙村镇社工站等实践基地,实践教学总学时得到更高的突破。
2.导师制。继续推行“双导师”+“双师型”制,30位校内导师全有讲师及以上职称,持社工及相关资格证,担任机构督导、培训、顾问等职务,其中骨干教师14 人,全部具有高级职称,在全国性学术团体、行业协会担任理事及以上职务的 7 人,占比50%。外聘行业教师44 人,其中 13 人为高级社会工作师,博士 3 人,硕士 29 人,均以不同形式实质性参与教学、实习督导、毕业论文指导等相关工作。
3.中期考核。严格执行中期考核制度,确保学生在学术和实务能力上的全面发展,强化MSW教育过程管理。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1. 构建“理论+政策+实践”三维课程框架,引入“五社联动”专题工作坊,邀请华东理工大学、深圳市至诚社工中心等机构专家联合授课,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2. 与广东省民政厅、从化区政府合作共建“乡村振兴社工协同创新中心”,创新“2+2”产教融合模式,推动“价值引领+能力为本”的实践教学理念。2023年新增产教协同育人基地15个,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
3. 打造“新时代公共管理学术工作坊”“名师大讲堂”等品牌活动,邀请学术界、行业界专家学者与师生进行学术交流。2023年,承办全国、全省性学术会议多次,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实践能力。
五、研究生教育质量与评估分析
1.实践成果显著。卓彩琴教授在“五社联动”研讨会中分享乡村振兴实践案例,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学科影响力。社会工作系师生参与仙村镇基层治理调研,总结“社工+志愿者”服务经验。学位点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大赛、全国MSW研究生案例大赛等专业赛事,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展现了较高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双导师督导学生开展实践的同时,学生不断形成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完成学位论文。近年来,学位点严格按照学位论文规范、评阅和核查要求,论文抽检通过率达97.1%,双盲送审通过率达93.7%,其中一次通过率为88.6%。
2.突出专业与职业衔接。以实践基地为纽带,促进行业参与MSW培养,助推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人才评价标准有机衔接。如,MSW学生毕业后从事社工及相关职业比例达69.44%。
3.毕业生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为区域城乡社区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做出重要贡献,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参与制定国家级社会工作行业标准体系。
六、改进措施
1.强化科研转化:建立“实践-研究-政策”联动机制,推动学生实务成果向学术论文、政策建议转化,强化研究生事务能力和科研能力。
2.聚焦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治理、湾区协同合作发展等领域高层次社工专门人才需求,完善培养方案,深化与头部社工机构合作,打造“乡村振兴社工人才孵化基地”,定向输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