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点2024年度报告

发布者:网站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3-28浏览次数:10

一、总体情况

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点于2014年申报设立,已招收10届学生。学位点秉持“办示范专业,育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办学目标,截止2024年底,共招生479人。

本学位点专业传统优势和影响力显著,获批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创新实验区专业、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并且获批“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本学位点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党员设岗定责工程,建成省级优秀基层党支部1个,校级“双带头人工作室”1个。建立“党委、师生党支部、导师队伍、辅导员队伍、科研团队、教学团队”六位一体研究生思政团队,营造全方位、多层次育人长效机制。以“名辅导员工作室”为依托,选强配优专兼职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提升研究生思政教育成效。坚持书记院长给新生上第一思政课,开展院级“竹铭计划”“模范引领计划”活动,打造“青春社区行”实践育人省级精品项目,开展“经典读书分享会”“名师有约”等学术活动,抓实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成效。

三、研究生教育相关制度及其执行情况

1.培养方案。一是设置“模块化课程”,包括“社区发展与社会工作”、“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两大模块课程10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二是创新“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与校外单位共同研发培养方案,实行“三段实习、双督机制”专业实践整体设计。

2.导师制。坚持“双导师”+“双师型”制,校内导师全有讲师及以上职称,持社工及相关资格证,担任机构督导、培训、顾问等职务。(1)专任教师兼硕导30人,其中相关专业毕业硕士以上学历老师15人,占50%;正高8人、副高 20人、中级职称2人;36-45岁教师11人,46-59岁教师16人;拥有博士学位25人,占比83%;获得外单最高学历的人数为28人,占比93%;在社会工作行业中从事提供专业服务、督导、参与行政管理、政策研制等实际工作的老师28人,占比93%。(2)骨干教师14人,两个方向各7人,全部具有高级职称,在全国性学术团体、行业协会担任理事及以上职务的7人,占比50%。(3)外聘行业教师44人,其中13人为高级社会工作师,博士3人,硕士29人,均以不同形式实质性参与教学、实习督导、毕业论文指导等相关工作。

3.中期考核。加强中期考核制度建设,在第二学期末对在学学生进行中期考核,强化MSW教育过程管理。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1.立项国家一流课程《社会工作导论》《人类学与现代生活》2 门。

2.近5年出版《农村社区工作》《戒毒社会工作》《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等10部教材,2004 年至今累计出版教材近30部。

3.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基于MSW教指委指导性培养方案,结合学校、地区、 培养目标,形成专业理论、实务能力和研究方法“多维一体”的36学分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14:8,理论课和实践课22:8。

 4.实施“课·师·管”质量提升机制。依据华南农办〔2023〕21号等文件,规范教学方式和行为,严审教学大纲和进度计划表。

5.建立了一整套可行的实习制度。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经费,依照华南农办〔2014〕139号、105号明确奖助措施;严格实施专业实习与实践800小时(共 8 学分,占总学分22.2%),经考核合格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6.采取校内外“双导师”督导模式。签约46家实习单位,与省民政厅共建“广东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育基地”,与省公安厅共建“广东省禁毒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基地”等实践基地。

五、研究生教育质量与评估分析

1.学术交流活跃。举办“2024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三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新发展阶段下社会工作的实践与理论创新’研讨会”“城乡基层治理与社会工作论坛”等高规格学术会议,提升专业学术影响力。同时,组织学生“乡村振兴与农村社会工作”为主题进行座谈交流,召开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研讨会;本学位点社工专业师生参加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庆典暨学术研讨会并获奖。

2.建设实践基地:与广州市、佛山市、东莞市等地民政部门、社会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充足实习岗位和实践机会。例如,与佛山顺德区实行“乡村启蒙”式学术与实践的充分对话,赴从化区社工站、凤二村开展乡村研学活动和乡村社工服务。

六、改进措施

1.构建多方位合作网络,进一步开展师生互访、联合培养、学术合作研究等项目,学习前沿的教学理念、研究方法和实践经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组织师生积极参与全国性社会工作学术活动和专业竞赛,促进知识融合创新,拓宽研究视野。

2.实践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培养,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践项目,提升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