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耕地红线,推动持续发展” ——中国耕地保护与治理学术交流会在我院顺利召开

发布者:网站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5-14浏览次数:10


2025510日至11日,值建院二十周年之际,中国耕地保护与治理学术交流会在院成功举办。会议由院与《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联合主办,广东省土地学会、中国土地学会以及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智慧耕地利用与保护工程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会议以坚守耕地红线,推动持续发展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海南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中心、国土空间治理研究中心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广西国土资源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自然资源局、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自然资源局等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部门的代表。与会嘉宾围绕新时代耕地保护与治理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旨在为当前复杂形势下的耕地治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路径,助力健全耕地保护治理体系,提升耕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中国耕地保护与治理学术交流会开幕式

 

511日上午举行了会议开幕式,由院院长唐斌教授主持。唐斌院长首先代表学院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逐一介绍了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与专家。

 

唐斌院长主持会议


我校党委副书记陈磊副书记代表学校致辞,他对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学校发展的支持表示感谢,并介绍了近年来学校及公共管理学院在学科建设、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就,尤其肯定了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前景。他强调,学校高度重视耕地保护与治理工作,未来将持续加强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

 

校党委副书记陈磊致辞

 

广东省土地学会理事长张虹鸥研究员代表广东省土地学会对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对承办单位的精心组织表示感谢。他在致辞中深入阐述了当前耕地保护与治理面临的关键问题与发展方向,介绍了广东省土地学会与各高校之间在耕地保护领域的合作成果与经验。

 

省土地学会理事长张虹鸥研究员致辞

 

会议发起人、我院孔祥斌教授对各位嘉宾的参与表达诚挚谢意。他回顾了筹备会议的初心与过程,梳理了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历史演进,并结合新时代背景提出当前耕地治理中亟需关注的核心问题,寄望本次会议能够为推动我国耕地保护工作迈向更高水平提供有益借鉴。

 

华南农业大学孔祥斌教授致辞

 

论坛主旨演讲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由《中国土地科学》执行主编王庆日研究员主持,多位领域专家围绕新时代背景下耕地保护的理论探索与治理实践展开深入交流。

 

中国土地科学执行主编王庆日研究员

 

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张凤荣教授以《自然历史观谈新时代中国耕地保护与利用》为题作主旨报告,从自然历史视角回顾了我国耕地保护与农业发展的演进过程。他指出,现代农业在依赖化肥与灌溉技术提升单产的同时,面临耕地“非粮化”、生态系统退化与政策执行偏差等诸多挑战。他批判了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对立的片面观点,提出应构建生产功能与生态韧性相统一的农田系统,强调新时代耕地保护与利用政策制定应遵循自然规律,在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需求之间实现有机协调,避免形式主义的治理倾向。

中国农业大学张凤荣教授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深学者李秀彬研究员以《耕地撂荒及其治理》为题,明确了耕地撂荒的概念,并基于三类数据调查对我国撂荒耕地的规模、空间分布及其对粮食产能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并据此提出四项治理对策:优先复垦条件较好地块、发展机械化降低劳动力成本、引入资本与技术激活山区土地潜力、优化土地要素市场以应对农地边际化过程。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李秀彬研究员

 

中国土地学会秘书长、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中心张晓玲研究员的演讲题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新特征和新课题》。她总结了我国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四项核心特征:体系重构(五级三类四体系)、底线思维(生态保护红线与耕地红线并重)、迈入存量时代(强调集约节约用地)与数字化转型(依托信息化平台推动规划变革)。在此基础上,她提出四项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科学评价的逻辑机制、规划传导的有效路径、空间价值差异的统筹协调,以及刚性管控与弹性规划之间的互动平衡。并强调“三区三线”划定的基础性作用,倡导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监测精度,推动规划行业向长期、精细化服务模式转型,为政策制定与学术研究提供可靠支撑。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中心张晓玲研究员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卢艳霞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中国耕地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为题,结合典型案例,分享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耕地治理中的实践经验。她重点介绍了莆田木兰溪流域治理、惠安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以及眉山永丰村实施的农田整治、宅基地腾退、生态修复与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实践成果,展现了土地整治在统筹经济与生态、农业与空间功能方面的综合效应。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卢艳霞副总规划师

 

江西农业大学陈美球教授作题为《耕地治理需要坚持系统思维》的演讲。他强调,耕地保护不仅是农业问题,更是一个涵盖自然系统、人类活动、政策制度、经济机制与社会关系的复杂系统工程。陈教授提出,应以系统思维统筹粮食安全、生态效益与文化传承等多重目标,协调政府、农民与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加强跨部门协作与制度创新。他呼吁通过科学规划与激励机制提升农民收益,推广绿色技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强化全社会的耕地保护责任意识,最终实现耕地的健康与可持续利用。

 

江西农业大学陈美球教授


论坛主旨演讲下半场由我院袁中友副院长主持,多位领域专家提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耕地保护治理的理论突破方向与实践探索经验。

 

我院副院长袁中友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青年万人臧雷振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探索》为题,深入剖析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缺乏全球影响力理论范式的根源,归因于方法论认知差异、对西方概念的过度依赖以及分类思维背后哲学基础的缺失。对此,应突破“数据的牢笼”与“机制简约化”的思维困境,立足中国特色,推动理论创新而非照搬模仿。他进一步指出人工智能时代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全样本分析与前瞻性预测等新契机,呼吁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实现从“看山是山”到“看山非山”的理论跃升。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臧雷振教授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柯新利教授在题为《种养系统位移的碳排放效应及其优化调控研究》的演讲中,探讨了耕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他指出,耕地北移与人口东南集聚造成生产与消费空间错位,增加运输距离并推高碳排放。饲料粮与肉类生产排放增长显著,归因于饲料集约化、畜牧业生产方式与运输链低效。为此,他提出通过种养结合、饲料结构调整、缩短运输链和推广低碳膳食等路径优化碳排放控制,强调系统治理与技术创新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华中农业大学柯新利教授

 

天津工业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蔡为民教授以《天津市耕地保护指数构建与分析》为题,构建了涵盖资源禀赋、空间适宜性、利用强度与政策执行等多维度指标的耕地保护评价体系。研究发现,天津耕地保护状况较前期有所改善,但盐碱地比例高、耕地质量整体中等,且政策导向影响下耕地与林地转换频繁,空间格局变化显著。蔡教授建议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强化科技支撑与管理手段,其研究成果已在政策制定中获得应用与认可。

 

天津工业大学蔡为民教授

 

海南大学国际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黄朝明教授以《海南耕地保护协同治理体系构建研究》为题,聚焦热带经济作物与粮食生产的收益矛盾、旅游开发对耕地的冲击及生态保护压力。他提出构建协同治理机制,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强化政策协同与责任机制。建议探索分类分级管理永久基本农田、建立种植清单、发展种养融合产业链,并通过“海南调查云”等信息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实现经济发展、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的统筹平衡。

 

海南大学国际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黄朝明教授

 

广西国土资源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余述琼在题为《丘陵地区耕地非粮化治理的对策建议——以广西为例》的报告中指出,广西耕地“非粮化”问题严峻,面临恢复资金短缺、复耕撂荒反复、多雨气候制约监测等三大挑战。为此,提出整合跨部门资源优化耕地布局、引导特色产业提升土地效益,并运用无人机、智能摄像头与AI技术强化动态监管,探索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兼容的可持续治理路径。

 

广西国土资源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余述琼董事长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自然资源局耕保股黄文涛股长以《韶关南雄市“多田套合”推进耕地集中整治》为题,介绍了多部门协同整合耕地资源的“多点套合”机制。他分享了南雄市通过耕地整改恢复、永久基本农田置换、引入企业合作等方式,显著提升了耕地集中度。但实践中仍存在部门职责界限不清、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对此他建议进一步完善林耕置换机制,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双提升,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自然资源局耕保股黄文涛股长

 

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自然资源局耕保股麦剑勇股长则在《东源县林耕空间布局优化试点工作交流》中,分析了林地权属调整、跨部门协同及政策执行中的现实挑战,如林权证注销流程复杂、生态敏感区治理难等。他以顺天镇沙溪村为例,展示了通过科学规划与机制创新推动林耕空间整治的初步成效,反映出基层在耕地保护中探索出的可复制经验。

 

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自然资源局耕保股麦剑勇股长

 

511日下午召开了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建设研讨会,研讨会由孔祥斌教授主持。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中心张晓玲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柯新利教授、天津工业大学蔡为民教授、海南大学国际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黄朝明教授,以及我院副院长袁中友、土地资源管理系孔祥斌教授和王红梅教授等教师代表出席会议。与会专家围绕新文科背景下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聚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申报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研讨。相关讨论为华南农业大学“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宝贵思路,尤其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提升学术影响力、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建设研讨会

 

会议最后,孔祥斌教授致闭幕致辞,总结本次学术交流的核心观点,向各位嘉宾、与会代表及会务组全体成员表示诚挚感谢,并宣布中国耕地保护与治理学术交流会圆满落幕。

 

中国耕地保护与治理学术交流会成功举办

 

文图:苏尹馨

初审:侯建国

复审:贾海薇

终审:蔡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