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我院社会工作学科首席专家张和清教授、钟向阳副研究员、谢为伊博士等一行5人赴清远市浸潭镇进行专项调研,并与中共广东省委社会工作部一处处长、浸潭镇乡村振兴驻镇帮扶工作队队长郑章树,浸潭镇党委书记张捷、副镇长李金炜、公共服务办主任陈婉仪及30多名双百社工开展交流,就“校地合作——华南农业大学、浸潭镇未成年人保护社会工作专项帮扶行动”进行研讨。本次座谈会以“党建引领·专业赋能·校地联动”为主题,旨在通过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分享,推动浸潭镇社会工作向系统化、专业化、本土化发展,助力校地合作走深走实。
上午,张和清教授以“国家福利政策物质救助/社会心理支持与五位一体社区治理及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本土化专业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理论建构”为题,结合广东“双百计划”发展历程,系统阐述了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实践路径。张和清教授指出,社会工作不仅是民生兜底,更是“政治实践”,在党建引领下,将国家福利政策与社区需求精准对接,将政策文本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物质兜底—精神赋能—社区自治”三重进阶,以“精准识别、应保尽保”为原则,通过“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建立信任关系,依托政策实践打通民生保障“最后一米”。此外,还强调以社区资产建设为核心,通过个案工作培育领袖、小组工作孵化互助组、社区工作激活公共空间。
下午,团队分组走访浸潭镇社工站点,开展个案督导与社区调研,通过“理论培训+实务督导”模式,推动社会工作从“被动救助”向“主动赋能”跃升。在未成年人服务领域,张和清教授指出,当前困境儿童群体普遍承受来自学业压力、家庭关系及社会环境的多重困扰,亟需构建专业化干预策略体系。建议依托游戏治疗、沙盘游戏等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干预方法,系统筛查潜在心理危机,同时应强化家庭、学校、社区三方协同机制,形成三位一体的立体化保护网络,为浸潭镇社会工作服务的创新突破与纵深发展提供了指引。
钟向阳博士就留良洞和桃花源服务站的复杂案例进行团体督导与研讨。他指出乡镇社工应该结合服务对象的需求和特点,可以重点探索“残康家庭+困境儿童”的特色服务模式。社工要在服务对象的社会照顾中将社会支持嵌入其中,实现社会照顾者和心理咨询者的角色整合,践行“助人自助”理念 。
谢为伊博士针对黄岐塘村服务站相关个案开展巴林特小组督导,探索了团体治疗、短期焦点治疗、生命之河的技术等模式,强调与服务对象建立正向关系,避免对立,通过有效沟通开展服务。
未来,通过参与式行动研究项目和校地合作的方式,双方将持续深化合作,将学术研究与基层实践紧密结合,以期建立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实践基地、培养本土化的社会工作高级人才、产出一批标志性、理论性、实践性的行动研究成果,推动社工站点的提质增效,不仅为浸潭镇社会工作的发展注入持久动能,也为我校社会工作学科建设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案例。
图文:倪明娟、谭柳
初审:侯建国
复审:贾海薇
终审: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