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农业绿色转型与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2025年7月下旬至8月初,我院孔祥斌教授率团队赴云南、内蒙古开展耕地保护治理与考察活动。活动包括参加全国协作网大会、座谈调研及专题培训,聚焦耕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业绿色发展,与地方政府、专家及农民深入交流,共商破解农业难题之策。
一、参与全国协作网大会,阐述耕地保护科技创新战略
7月22日-7月29日,孔祥斌教授团队一行赴云南省多地开展了为期数日的耕地保护调研活动。深入了解云南省在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管护及成效评估等方面的实践经验、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调研期间,孔祥斌教授团队行程紧凑,深入田间地头,重点考察了不同地形地貌(如坝区、丘陵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调研过程中,团队与当地农业农村主管部门、项目实施单位、乡镇干部以及种粮大户、合作社代表等进行了多场座谈交流,认真听取基层一线的宝贵经验、实际困难和政策诉求。
7月30日至8月1日,孔祥斌教授团队在呼和浩特市参加第30届养分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绿色发展全国协作网大会,主题为“粮食安全绿色转型”。孔祥斌教授在“中低产田耕地质量与产能提升研讨会”上作专题报告,系统阐述耕地治理内涵与国家科技创新战略需求:一是回顾中国耕地保护科技创新成效;二是分析当前瓶颈问题(如技术应用不足);三是阐释长期优势(如资源禀赋);四是明确新时代目标(如绿色转型);五是提出全局性战略(如政策协同)。报告引发热烈讨论,孔祥斌教授与会的专家和参会人员积极进行提问,经过深入交流,大家受益匪浅。与会者对耕地保护科技创新的战略方向与实践要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收获颇丰。参会专家就耕地质量评价标准、本土化治理模式等议题深入交流,深化了对科技创新方向的理解。
二、座谈调研耕地保护挑战,建言体制机制创新
7月31日下午,孔祥斌教授团队赴内蒙古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院开展专题调研并举行座谈交流。内蒙古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院院长闫旭东、主任吴晓光、总体规划所所长于艳华、耕保所所长李立强,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蚌蚌等参加了座谈会,探讨北方生态屏障区耕地保护现状。会议指出内蒙古在处理生态屏障区的耕地保护问题时面临四大挑战:不稳定耕地管理难度高、永久基本农田碎片化影响规模化经营、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条件严苛(干旱、沙化等)、耕地与生态用地协调矛盾。孔教授提出破解路径:通过产权配置改革(如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耕地集中连片;推动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民共享收益(如入股分红),激发内生动力。
本次座谈调研交流深入、成果丰硕,为双方未来在耕地保护政策研究、技术创新与管理实践等领域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双方一致表示,将加强沟通协作,共同为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智慧和力量。
![]() |
三、城关镇专题培训,解决一线生产难题
8月1日,团队在巴彦淖尔市农牧局调研河套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副局长徐创军等交流。会议聚焦建设成效与瓶颈:农民参与不足、部门协同(如自然资源与农业农村)机制待加强、项目与后期管护衔接不紧。孔教授强调激发农民动力:坚持“农民全程参与”原则,保障知情权与受益权;创新政策如“以工代赈”模式,鼓励农民参与建设与管护;构建长效管护机制,明确责任与资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蚌蚌教授补充建议:推行“五个统一”(规划、标准、服务、营销、利益联结),实现“三个打破”(分散经营、要素壁垒、产业障碍),立足乡村资源促进现代化。
座谈会最后,双方聚焦河套灌区未来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讨论。孔祥斌教授进一步补充建议:要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要大力推广节水技术,通过优化灌溉制度、应用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等措施,科学降低灌区农业用水定额,实现水资源高效集约利用;要持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应用,为灌区农业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本次调研座谈交流务实深入,直面问题,共商对策,为深化河套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与产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思路。双方表示将进一步加强沟通协作,共同推动相关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在河套灌区落地生根。
8月2日至8月3日,团队赴巴彦淖尔市城关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培训会,村干部、种植大户、农民等数十人参会。孔祥斌教授讲解政策内涵与技术标准(如“田成方、渠相通”目标),并针对农民提出的痛点提供解决方案:
土地经营模式问题:探索“确权确股不确地”、土地股份合作社等适度规模经营,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
大豆产业困境:引进高产优质品种,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如精准施肥);发展订单农业延伸产业链,稳定市场价格。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加厚地膜或全生物降解地膜,建立“谁使用、谁回收”责任机制;秸秆通过还田、饲料化、基料化或能源化(如生物质发电)实现高值利用。
此次培训与调研活动,不仅为城关镇的农民带来了前沿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的解决方案,更搭建起了一座高校科研力量与地方农业实践需求精准对接的桥梁。孔祥斌教授表示,团队将持续关注城关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后续将通过深化合作研究、提供技术咨询、协助项目申报等方式,为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城关镇的干部和群众对专家的到来和专业的指导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交流与合作机会。
四、活动成果丰硕,搭建校地合作桥梁
系列活动中,团队与各方深入交流,直面问题、共商对策。成果包括:深化了对耕地保护挑战的理解,提供了可操作的科技创新与政策建议;搭建了高校科研与地方实践的对接平台,为内蒙古耕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农业现代化注入新思路。孔祥斌教授表示,团队将持续跟进巴彦淖尔市当地的需求,通过合作研究、技术咨询与项目申报助力乡村振兴。内蒙古各方高度认可活动价值,期待深化协作,共同筑牢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屏障。
图文:蒋志洋
初审:侯建国
复审:贾海薇
终审: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