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议题备受关注。10月17日,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孔祥斌教授领衔的“中国耕地治理创新团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召开“总结与未来规划”专题会议。本次会议既是对近期团队工作成果的系统复盘,也是为了进一步聚焦研究目标、明确职责分工,为后续深耕耕地治理领域、服务全球粮食安全精准锚定发展方向,确保团队每一步行动都紧扣核心目标。


一、国际舞台亮风采,成果传播声量高
会议首先回顾了团队近期在国际学术舞台的亮眼表现——成功主办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orld Agriculture Frontier Innovation Conference,简称WAFI)分论坛“构建耕地韧性治理体系研讨会”。孔祥斌教授指出,此次分论坛的核心目标是搭建跨国界、跨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围绕耕地韧性治理的理论前沿与实践路径深度对话,而最终180余位来自中国、美国、巴西、瑞士、孟加拉国、德国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58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及国际组织代表参会,正是这一目标的有效落地。
论坛线上直播累计吸引122.5万人次观看,创本届WAFI会议分论坛收视之最,相关成效更获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等权威平台报道。孔祥斌教授对此强调,这不仅是团队科研成果国际传播声量的提升,更标志着我国耕地空间治理研究正从“国内深耕”走向“国际发声”,逐步在全球耕地治理领域占据重要话语权。
此外,依托WAFI会议分论坛同步举办的“公管名师大讲堂(第16期)”也在华南农业大学红满堂圆满落幕。本次名师大讲堂特意面向全校各学院本科、硕士、博士及教师开放,旨在让师生直接接触国际前沿理念,打破学科壁垒,为后续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耕地治理人才奠定基础。
二、锚定使命绘蓝图,创新高地正崛起
“构建耕地资源安全根基,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贡献力量”——这一核心使命在会议中被反复强调,成为团队前行的“精神坐标”。孔祥斌教授指出,当前全球耕地退化、粮食供需失衡等问题日益突出,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必须在耕地治理领域拿出“中国方案”,而团队的使命正是将科研力量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筑牢国家乃至全球的粮食安全防线。
孔祥斌教授谈到,一方面将持续深化全球创新联盟网络合作,主动对接美国、德国等国际顶尖科研机构,吸收先进经验的同时输出我国治理成果;另一方面将整合校内外农学、生态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资源,打造跨领域、高水平的耕地治理研究平台。
三、育新培优强根基,机制优化促长远
“团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才是核心,更是第一动能。”孔祥斌教授在谈及团队建设时明确表示,耕地治理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事业,没有稳定、高水平的人才梯队,就难以持续突破关键技术和理论瓶颈,因此“育新培优”必须放在战略层面。
会议明确“梯队化培养+规范化管理”双路径:一方面,推动青年科学家与博士、硕士研究生组队攻关,让青年人才在项目实践中快速成长;另一方面,优化考核与激励机制,激发全员干事热情,通过定期进度检查、量化考核,确保科研项目扎实推进,避免“重规划、轻落实”。
四、锚定目标抓落实,实干笃行开新局
针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具体工作,孔祥斌教授带领团队明确了“五大攻坚方向”,并强调“实干是实现目标的唯一路径”。团队将以30余人核心科研团队为骨干,聚焦耕地治理重大科学问题,冲刺顶级期刊论文发表;筹备与国内外等地研究机构的合作,推动数据共享、模型开发与联合项目,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
此次会议既是一次成果总结会,更是一场凝心聚力的“动员会”。孔祥斌教授强调,当前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团队不能有丝毫懈怠,“未来我们要以更开放的姿态协作、更务实的作风攻坚,通过强化内部管理、深化国际合作、突破关键课题,为守护国家耕地资源安全、助力全球粮食安全交出一份更优异的‘中国答卷’。”
图文:黄坛俊
初审:侯建国
复审:孔祥斌
终审:唐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