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耕地治理创新团队”依托华南农业大学平台,成功主办两场高规格学术会议,不仅汇聚全球智慧推动耕地治理领域创新,更彰显团队在国际学术合作与跨学科研究中的引领力,为后续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首场会议为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分论坛——“构建耕地韧性治理体系研讨会”,于10月12日在北京金海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作为国际级学术交流平台,本次分论坛吸引了6个国家和地区的58家科研机构、高校及国际组织参与,180余位专家围绕耕地韧性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展开深度研讨。会上,全球首个“耕地创新联盟”正式成立,“中国耕地治理创新团队”负责人孔祥斌教授发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果,为全球耕地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论坛线上直播累计吸引122.5万人次观看,创下本届WAFI分论坛收视纪录,成为国际耕地保护领域的重要学术交流里程碑。
紧随其后,“中国耕地治理创新团队”于10月14日在华南农业大学红满堂特邀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孙来祥主讲,深入阐释“消费—食物—耕地—资源—可持续”的系统关联。作为WAFI分论坛的延伸学术活动,搭建起了国内外专家与师生的对话桥梁,推动跨学科思想碰撞,进一步强化团队在耕地治理与资源可持续领域的学科交叉优势,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接触国际顶尖学术视野的平台。
两场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中国耕地治理创新团队”学术实力的集中体现,更标志着团队已深度融入全球耕地治理学术网络:通过联动国际专家、政府部门与科研机构,构建起“国际合作+跨学科攻关+成果转化”的科研模式,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智驱动”的治理理念升级。
当前,团队正以国际化视野推进耕地治理体系研究,亟需有志于该领域的优秀人才加入(包括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及青年才俊),共同参与全球耕地保护创新实践,开启前沿科研征程。
01【团队介绍】
孔祥斌教授领衔的“中国耕地治理创新团队”以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土地评价实验室等为科研平台,形成跨地域、跨学科的“双城双校南北创新驱动”研究模式。“中国耕地治理创新团队”依托多学科交叉优势,汇聚了公共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农业工程、土地信息技术和遥感科学技术等多个学科的骨干力量,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协同创新研究平台。
“中国耕地治理创新团队”始终坚持以问题、管理和科学导向为引领,聚焦耕地保护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依托自主构建的“空间分层和对流”理论进行耕地空间治理理论政策与模式创新,面向“科学治理、政策治理、数智治理、协同治理与文化治理”,全方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耕地资源安全需求,致力于解决城乡土地持续利用、耕地保护与占补平衡、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关键土地资源空间治理,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的中国实践,以实现“构筑耕地资源安全根基,贡献对人类和地球都安全的食物”为终极目标。
02【团队负责人】

孔祥斌
邮箱:kxb@scau.edu.cn
团队科研首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华南农业大学领军人才,中国农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智慧耕地利用与保护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农业工程学报》编委,中欧土地及土壤高层专家会(SEPLS)委员,欧洲景观农田联合会(ELFU)成员,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加州戴维斯分校访问学者。
2003年以来,孔祥斌教授持续聚焦耕地利用、保护与治理创新研究,基于“理论构建-方法创新-治理实践”的研究主线,分析我国耕地在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进程中的数量、质量、生态等变化的格局、过程和效应,在耕地利用系统耦合、耕地保护制度转型和耕地现代化治理等方向取得了系列自主性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耕地“三位一体”保护转型,拓展了土地资源管理和现代化治理的理论和方法。
孔祥斌教授先后主持了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国家自科面上等国家以及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50多项,主编教材3部,累计在《Nature》等国内外顶级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260余篇,在《经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观点文章60多篇,出版著作9部,荣获自然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各类奖励20余项。完成国家级政策咨询报告40余部,转化为中央关于“黑土地保护、盐碱地保护性开发、非粮化治理、高标准农田制度创新”等政策与落地,为中央应对大国粮食安全危机和耕地保护制度创新做出了贡献。
与全球农业与粮食最高奖励获得者、国际土壤联合会主席、美国前土壤联合会主席、俄亥俄州立大学杰出教授Lal Rattan博士建立合作关系;与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刘建国教授,美国农业部首席专家Gary Feng,在科学研究、学生培养等方面建立了长期全方位战略合作。
03【团队规模】
由领军人才孔祥斌教授领衔的“中国耕地治理创新团队”形成了“教授-副教授-青年才俊-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生”的多层次研究学习培养体系。
现有教授1位、副教授5位、高级工程师1位、博士后1位、博士研究生9人和硕士研究生29人。
团队以创新为驱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前沿研究,推动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智能化转型。
04【研究内容】
“中国耕地治理创新团队”围绕“构建的耕地资源立体空间分层(地理-资源-利用-权属-管控)和食物多程空间耦合框架”这一科学核心理念,形成5个派生研究方向:科学治理、政策治理、数智治理、协同治理和文化治理,研究耕地资源垂直空间与水平空间的耦合机制,基于卫星遥感、无人机近地遥感、地块原位调查等综合手段,建立集成资源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和微观调查数据于一体的“资源-模型-政策”数据平台,采用CLUE-S、ABM、WOFOST等多种模型,揭示耕地空间系统多要素的耦合关系与转化机制,为耕地利用模拟(Simulation)、预测(Prediction)、预警(Pre-warning)、治理(Governance)提供支撑。共同致力于耕地资源空间治理的科学创新与实践探索,打造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1、科学治理:锚定耕地利用与治理的核心规律
聚焦耕地利用格局优化与质量提升的科学路径,重点研究耕地垂直空间与水平空间,揭示耕地利用强度、种植结构与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平衡关系,为耕地治理提供“数量稳定、质量提升、布局合理、生态优化” 的科学依据。
2、政策治理:构建耕地高效利用的制度保障
围绕耕地保护与高效利用的政策体系设计,分析耕地用途管制、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耕地占补平衡等政策对农户利用行为的引导效果,评估不同区域耕地治理政策的适配性,提出兼顾粮食安全与农民收益的耕地利用政策优化方案。
3、数智治理:打造耕地精准治理的技术引擎
研发AI 驱动的耕地利用动态监测与精准治理技术,结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近地遥感、地块原位调查,构建耕地利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耕地非粮化、撂荒、质量下降等问题的智能识别与预警,提升治理响应的精准度与时效性。
4、协同治理:搭建多方参与的耕地治理平台
创新政府-农户-市场-科研机构等多方主体参与的耕地治理协同模式,解析不同主体在耕地利用中的利益诉求,设计利益协调机制与合作路径,破解“多头管理、责任分散”的治理困境,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耕地利用治理新格局。
5、文化治理:激活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文化动能
探索农耕文化传承与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协同机制,研究传统农耕智慧在现代耕地治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乡村文化认同对农户保护耕地、合理利用耕地的影响机制,推动文化力量融入耕地治理,实现“生态-文化-经济”协同的耕地利用模式。
05【团队成果】
课题组长期瞄准国家资源安全与公共治理领域重大战略需求及管理科学前沿,围绕耕地利用与保护、耕地系统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在耕地保护理论、休耕治理模式、生态补偿政策、耕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取得了标志性原创成果。先后主持了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0余项。为国家提出耕地保护与治理相关政策建议30余次并获得国务院副总理和自然资源部部长等的批示,转化为国家立法、调整耕地保护政策和休耕的重要依据。创新研究成果有效支撑了《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2022年8月1日实施)等国家耕地保护立法、制度创新与政策转化。在《Nature》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中英文文章近400余篇,报刊观点文章60余篇。
06【招生信息】
团队长期招收优秀推免或统招硕士生(学术型、专业型)、博士生(学术博士)。
一、招生专业
1、硕士研究生:公共管理学(土地资源管理学硕)、公共管理(专硕)、农村发展(专硕)
2、博士研究生:公共管理学(土地资源管理学术型博士)
3、博士后:耕地利用与治理等研究方向
4、青年才俊:耕地利用与治理等研究方向
二、希望您
1、具有土地资源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地理学(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农村区域发展等专业背景优先;
2、本科或硕士阶段课程涵盖土地资源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管理学、资源环境遥感、土壤学等核心内容者优先。
3、具有活跃的学术思想与较好的独立思考能力、较强沟通交流能力,诚实守信、认真负责、团结合作,踏实肯干。
07【团队优势】
1、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科研成果将直接服务于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重大议题,影响政策与实践。
2、实现跨学科成长
双校合作提供北京、广州两地的资源互补,拓展学术视野。
3、职业发展支持
团队与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合作密切,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与深造机会。
08【联系方式】
姓名:金姣姣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电话:1809315109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17号楼
欢迎有志从事相关研究学习的优秀学子报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