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耕地细碎化形成的根源在于将有限的耕地资源划分为“块”,并按“肥瘦相间、远近搭配”的原则分配到“户”。该研究基于“田块—农户”这一反映耕地细碎化的最小连接单元,从资源规模、空间集聚、生产管理、权属分割4个方面构建耕地细碎化测评框架,并利用福建省闽清县土地利用多源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闽清县耕地资源规模较差、空间集聚程度较优、生产管理便利性较好且权属分割较为严重。2)闽清县耕地细碎化指数处于0.320~0.643之间,不同维度耕地细碎化的数量结构与地域分布的差异较大,为此需要采取适宜的整治模式以及综合运用政策措施、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3)不同维度耕地细碎化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资源本底、社会环境与政策制度因子对耕地细碎化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各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为有效推进耕地细碎化整治,该文提出培育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土地流转市场、建立双向互动的细碎化整治模式以及引导耕地细碎化整治思维由被动应付型向主动应对型转变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耕地细碎化;土地整治;地域分异;地理探测器;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471237、42001195);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FJ2024B100);
专辑:农业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
专题:农业基础科学;农业经济



